文章

顯示從 1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是「愛國者」還是「集體自戀」?【JoJo TV瞄芝士】

圖片
是「愛國者」還是「集體自戀」?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你覺得你的國家怎麼樣?當他人批評你的祖國時,你會不會感到憤怒?假如你的國家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你覺得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嗎?你是否希望其他國家能夠更快的認可你所在國家的權威? 任何對這些問題回答「是」的人都在國籍方面存在「集體自戀」,至少這是社會心理學家的看法。這些問題來自一些研究所使用的九項集體自戀衡量尺度。 我們中的很多人熟知適用於個人的自戀這一心理建構。它是指外表自視甚高,但內心脆弱且需求強烈。但是集體自戀是另一回事。它是指人表現出的對自己的「內團體」(不論是犯罪團伙、宗教還是國家)的優越性的誇大看法,但是心底裏懷疑自己團體的聲望,因此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這種脆弱性和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不同,類似與自戀者和正常人之間的區別那樣。 心理學家通過一種隱性關聯測試(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的方法來研究集體自戀。測試形式有不同種類,但是通常都包含通過按鍵盤來判斷一些詞彙的類別。基本思路是當一個按鍵與我們大腦中的類別有關時,我們的反應會比較快。比如,如果你的自尊心很強,你就會用向左的方向鍵選擇積極正面和與你相關的詞語,並且按鍵速度會較快。 其他證據表明集體自戀的某些方面會通過某種方式補償人的缺失感。這就相當於自戀者抬高自己的重要性,以隱藏自己內心的焦慮。學者最近發現對自己生活缺乏掌控的人更容易表現出集體自戀。 研究者按照這一思路發現,只要他們引導被試者回想對生活缺乏掌控的事件,被試者的集體自戀得分就會提高。相反,當研究者鼓勵被試者回想對生活保持掌控的事件時,被試者的集體自戀程度就會降低。也就是說當人感到不安全時,就會開啟這種機制作為心理防禦,只是每個人的程度有所不同。 集體自戀不是一個新的概念, 20 世紀 30 年代,心理分析家埃裏希 · 弗羅姆( Erich Fromm )和社會學家狄奧多 · 阿多諾( Theodor Adorno )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 有趣的是,集體自戀者更容易相信陰謀論。比如波蘭集體自戀得分較高的人更容易相信 2010 年斯摩棱斯克( Smolensk )飛機失事事件,是俄羅斯對波蘭採取的一次恐怖行動。 集體自戀有可能造成國家之間的敵意,因為當

八尺大人真相日本都市傳說【JoJo TV瞄芝士】

圖片
  八尺大人真相日本都市傳說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在日本都市傳說非常多,而其中有很多都出自 2ch 現在改名叫 5ch 的網站。之前所講過的《鮫島事件》、《不存在的車站》 都是來自這個網站。 那麼今天講到的都市傳說就是著名的「八尺大人」,算得上在日本現代妖怪中最具特色的一位。她的身形高大,出現時帶有神秘的笑聲,這是一種沉甸甸的聲音,ぽぽぽ~ぽぽぽ。 那麼「八尺大人」的故事究竟是怎樣,「八尺大人」之後的結局?就讓我們進入故事,來了解下「八尺大人」的真相吧。 片頭 這裡我們稱作者為 A 君,在一次剛放春假時, A 君騎機車去爺爺家玩。因為天氣冷,所以他就留在院子裡曬太陽。可是沒過多久 忽然他聽到「ぽぽ、ぽぽっぽ、ぽ、ぽっ … 」的怪聲, 那並不是機器的聲音,而是人發出來的聲音,是一種非常奇怪的聲響。 他正想看看是什麼發出的聲音時,忽然不知什麼時候庭院的灌木籬上出現了一頂帽子。那並非是帽子放在上面,而是會緩緩向旁邊移動,直到來到圍籬結束的地方,他看見了一名帶著草帽的女性站在前方看著自己。 這位女性身穿白色連身裙,頭部竟然高出有兩公尺高的灌木籬,顯然異常高大。很快她再度移動接著就慢慢離開了,她走後連那奇特的「ぽぽぽ」的聲音也消失。 可奶奶爺爺知道 A 君的奇遇後立即緊張地追問細節,爺爺聽完事發過程後立即叫 A 君今晚不要離開,然後說去接 K 桑過來就離開了家。 沒多久爺爺帶著一個婆婆回來,這位名叫 K 桑的老婆婆給了 A 君一張護身符。接著她便跟爺爺上了二樓。奶奶則是跟 A 君一起,緊盯著 A 君。 過了一段時間, A 君被叫上二樓,進了一間房間。那裡所有的窗戶都被報紙貼滿了,不僅如此還貼了符紙,四個角落都設置了鹽堆。另外,還有一個木製的箱子,上面放了小佛像。 爺爺對 A 君囑咐道:「天就快黑了,到明天天亮之前都不可以走出這裡。爺爺和奶奶是不會叫你的,也不會和你說話。明天早上七點之前絕對不可以走出這裡。到了七點之後你自己再出來。 」 A 君在房間內等到了凌晨 1 點,突然聽到窗戶有叩叩的聲音,好像是有人用手輕輕敲打窗戶,不過也像是風吹使得窗戶嘎嘎作響, A 君只能將電視的聲音放大,強逼自己看著電視。 就在這個時候, A 君聽到爺爺的呼喊。他毫不猶豫往門那裡靠近,

最早的紅酒是毒藥?葡萄酒系的起源 【JoJo TV瞄芝士】

圖片
  早的紅酒是毒藥?葡萄酒系的起源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我們之前講過許多有趣的起源,譬如綠色的可口可樂、肯德基竟然是冒牌的、甚至比利時與法國的薯條之爭。那麼還有一個大家不會陌生的就是酒了,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一些葡萄系酒的起源吧。 葡萄酒的起源 據說有一位古波斯國王,把吃不完的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寫上「毒藥」以防他人偷吃。 有位被打入冷宮的妃子,湊巧看到這「毒藥」的瓶子,便有輕生之念。喝了幾口後發覺不單不痛苦,反而有種陶醉飄飄欲仙之感。於是她將這件事呈報國王,國王大為驚奇,一試之下果不其然,結果王妃再度獲得寵愛。 據考古資料記載,西元前 6000 年左右,位於黑海與裏海間的高加索區,就已經開始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製。在日益豐富的飲食文化中,葡萄酒更是漸漸佔據一席之地。 白蘭地的起源 在16世紀,由於葡萄酒產量的增加及海運的途耗時間長,使法國葡萄酒變質滯銷。這時,聰明的荷蘭商人用這些葡萄酒作原料,加工成葡萄蒸餾酒,這樣不僅不會因長途運輸而變質,而且運費大幅度降低。 1701年,法國與西班牙爆發戰爭,運酒船經常停航,大量經過蒸餾的葡萄酒存貨不得不被存放於橡木桶中。 戰後,人們發現橡木桶中的酒顏色由原來的無色透明變為琥珀般的金黃色,而且香更芬芳,味尤醇和。至此產生了白蘭地生產工藝的雛形──發酵、蒸餾、貯藏。 現在白蘭地也成為男人的香水,因為喝白蘭地口腔中無異味,很多紳士在邀請女士共舞前喝一口白蘭地就會變得魅力無窮喔…… 香檳的起源 據史書記載, 1668 年,法國北部的香檳省有瞎子修士,名叫丹 ” 佩里農,偶然一次,修士將發酵程度不同的葡萄酒混合,有一些酒還沒有發酵完全,第二年取出的時候塞子「砰」的一聲不翼而飛,而且酒質清澈、味美甘冽,冒出了很多小星星一樣的氣泡,當時有人也成為炸彈酒。 因原產地保護的原因,必須是在法國香檳地區內釀造的含汽葡萄酒,才可稱為香檳酒,其它國家的此類產品就只能稱為起泡酒。 目前起泡葡萄酒的工藝也越來越複雜,在發酵到 7 度酒精的時候再添加耐高壓的酵母,裝瓶倒置 45 度發酵。在二次發酵完成後產生 3-5 個大氣壓,死去的酵母會慢慢沉入瓶底產生沉澱物,香檳區的傳統是由搖瓶工人每日旋轉( 1/8 圈)且抬高人字形架上的瓶子,這個動作稱為「

復仇會帶入人們什麼好處?【JoJo TV瞄芝士】

圖片
復仇會帶入人們什麼好處?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都知道這句話,但是每當你被人冒犯時,是不是都有一剎那幻想過使用暴力復仇?幸好它只出現在你 的大腦裡。 復仇的故事總是苦樂參半,例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 The Iliad )中描繪的特洛伊之戰。 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開始,復仇就成為人類行為的一部分。歷史上的文學都曾寫過復仇,從希臘悲劇,要殺死自己的母親來為父親報仇的《俄瑞斯忒亞》( Oresteia trilogy ),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很多人無疑都曾想像過報復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甚至把他們痛打一頓。在那個時刻,這樣做有可能幫助我們宣洩情緒。但是,是什麼動機讓我們想要復仇?研究者開始得到一些答案。他們發現復仇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復仇是一種強大的情緒驅動力,它動員人們行動起來。這在人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體驗。來自任何一個群體、社會的人都理解發怒和想要傷害那些傷害自己的人。 邁阿密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邁克爾 · 麥卡洛( Michael McCullough ),研究復仇和寬恕已經超過十年。他的研究表明,高達 20% 的殺人罪和 60% 的校園槍擊案與復仇有關。它也會改變政治。 雖然有關攻擊性的話題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攻擊性的觸發物包括酒精、受辱和自戀的個性,但是對復仇的認識卻有些不足。由於很難把復仇與暴力行為區分開來,所以這個話題很難研究。 當一個人受到侮辱或者在社會上被拒斥時,他的情感會感到痛苦。當被試者感到受到冒犯後,那些作出進攻反應的人,其大腦與痛苦相關的區域最為活躍。以進攻來回應威脅和傷害的原理源自遠古時期的進化趨勢。 在一個跟蹤調查中,學者驚訝的發現情感傷痛與愉悅感之間存在複雜的聯繫。雖然被拒斥在一開始時讓人感到傷痛,但是當出現報復機會時,這種傷痛很快就會被愉悅所掩蓋。它甚至會激活大腦已知的獎賞機制。受到挑釁的人之所以採取進攻行為是因為這會產生 ” 愉悅回饋 " 。復仇似乎真的能給人帶來快樂。 在一系列實驗後,研究團隊把這些結果放到一起,得出了驚人的結論。不僅復仇能給人帶來愉悅,而且人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這種愉悅。其中一組實驗者,吃下了控制情緒的藥片,其實那些只是普通的「維他命」,可結果吃下藥片的人都沒有報復

韓國都市傳說 密閉空間被電風扇吹死事件【JoJo TV瞄芝士】

圖片
 韓國都市傳說 密閉空間被電風扇吹死事件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韓國文化對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強,從電視劇到偶像團體都牽動著不少人的心,不少人都會選擇去韓國觀光。但讀者們有沒有發現在韓國掃貨以及掃各種家電時,很多電風扇上都寫著「此產品有導致失溫及窒息風險」的標語呢? 沒錯,今天冷知識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韓國恐怖殺人電風扇,這個在韓國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嗯,應該沒有什麼比被電風扇吹死恐怖了吧。 許多韓國人認為在密閉空間內吹電風扇是件絕對危險,甚至致命的行為。而在 1973 年 7 月 9 日還發生著名的「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更是將這種都市傳說恐慌推至最高峰。不只老年人對此深信不疑,就連較為中年或年輕一輩的韓國人也會在每年夏天談論這個話題。還有人為此展開一項小小問卷調查,發現大約 20 個受訪對象中所有人都聽過這項都市傳說,其中過半都確信無疑,其中還有很多是大學生。 到底為什麼韓國人會信這看似荒唐的都市傳說?其具體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已不可考,但在 1920 到 30 年代之間,當電風扇首次被引進韓國時,電風扇就已經跟「中暑、窒息、失溫、臉部癱瘓、痲痹」等等症狀的聯想分不開了。當然這個讓人聯想到攝影首次被傳入清末的中國時,當時人們對這門新技術的恐懼,人為照相時的閃光燈會把人類的靈魂吸進去,讓人永世不得超生,是不是也如出一轍呢? 最早關於密閉空間內使用電風扇可能造成危險的報導,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鍾樂偉出版的《韓瘋 ── 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一書中提到:「在 1927 年的韓國《中外日報》 ,有一篇關於「扇風機病」的報導。報導指出,使用電風扇時,由於電風扇吹向正面,會產生真空效應,氣流會抽走身邊附近氧氣供應,會使人出現有害反應,包括噁心、窒息與面部麻痺。 這種對於電風扇的恐懼一直在韓國民間不分老幼存在著,最後這種迷信終於在 1973 年「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看似得到了確認: 1973 年 7 月 9 日,韓國報紙報導了一單密室死亡個案,當中,一名 20 歲的韓國男子發現倒臥於一間密室之中,房間的門和窗都關閉了,只有兩部正在運作中的電風扇。事件牽起了社會對電風扇的大恐慌,蔓延全國,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這種因電風扇導致死亡的說法。其後每年夏天,在韓國媒體上都曾報導過有關在密室中

有損健康的睡眠六大迷思 看你有沒有中招? 【JoJo TV瞄芝士】

圖片
  有損健康的睡眠六大迷思 看你有沒有中招?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誰都知道良好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說,睡不好可以損害我們的健康、讓我們情緒不佳,甚至還能減壽。 美國紐約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上網搜了搜,看看都有哪些聲稱有助睡眠的常見迷思? 然後,研究人員用最佳科學證據針對每一項迷思進行研究和比較,並把結果發表在睡眠健康雜誌上。 他們希望通過揭開這些睡眠迷思,讓人們了解真相,從而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 迷思一:睡眠不足 5 個小時也沒問題? 這一說法存在已久。而且,人們總是拿英國已故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做例子。撒切爾每晚只睡 4 個小時。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有過類似說法。在那些成功的商業和企業圈中這樣的說法也不少見,他們稱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工作上而不是牀上。 然而研究人員說,每天不足 5 個小時睡眠是健康的這一說法是最有害健康的迷思之一。 羅賓斯博士說,「我們有大量證據顯示,如果總是睡眠 5 個或是少於 5 個小時會大大增加有損健康的風險。」 其中包括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這樣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縮短預期壽命。因此,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應該盡量爭取每晚睡足 7 到 8 個小時。 迷思二:上牀前喝酒有助於睡眠 這種說法也一直是個迷思,無論是喝一杯果酒、威士忌還是一瓶啤酒都會影響睡眠質量。 羅賓斯博士表示,睡前喝一杯可能會有助於入睡,但是會顯著降低你夜間休息的質量,尤其干擾快速動眼睡眠( REM , rapid eye movement ) 。這一階段睡眠對記憶力和學習非常重要。 因此,雖然你喝了酒更容易入睡,但卻影響睡眠質量。 此外,酒精也可能會讓你半夜起來上廁所。 迷思三:在牀上看電視幫助你放鬆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在上牀前放鬆一下,比如看一會電視? 但羅賓斯表示,通常我們晚間看電視是看晚間新聞,所看的內容可能會讓你失眠或給你上牀前帶來壓力和緊張。 除了電視,還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研究已經證明這些設備發出的藍光可能會延遲褪黑激素的產生,褪黑激素有助於人體進入睡眠狀態。 迷思四:只要一直躺著就能睡著 你總是希望盡快入睡,試著數數,但試了很久還是睡不著。 這時你該怎麼辦? 答案是不要再繼續試圖強迫自己入睡。例如,可以起牀做點不用腦子的事情,就像疊襪子等瑣事。

智慧口罩誕生 人類與病毒共存【JoJo TV瞄芝士】

圖片
  智慧口罩誕生 人類與病毒共存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blogger   IG   收聽聲音版本p odcast 看影片請點這裡 科技搭配防疫,電子遊戲周邊設備廠商推出了智能口罩,號稱防疫效果媲美 N95 口罩,而且還內建麥克風。 電子遊戲周邊設備公司雷蛇( Razer )在 2021 年線上消費電子展( CES )推出這款智能口罩,口罩內建麥克風和揚聲器,能擴大佩戴者的聲音,使其聲音聽起來不會有被捂住或蒙蔽的感覺。 口罩還設計了內建的通風裝置,能夠調節氣流,排出佩戴者呼出的較熱空氣,同時導入周圍較冷的空氣。 雷蛇宣稱這款智能口罩防護力能達到 N95 口罩的效果,但是並沒有機構認證其宣稱內容。 最特別的是這款口罩中間是半透明的,讓別人能夠更清楚看到佩戴者的嘴型,有助於讀唇語和辨別臉部情緒和特徵。   此外,它配有感光器,在黑暗環境下會啟動「低光模式」,內建的 RGB 三原色光能提供不同顏色組合的光線照亮嘴部。內建這麼多電子設備,這款口罩也需要充電盒為口罩充電,充電盒支援無線充電,為口罩充電的同時,充電盒內建的紫外線光還能為口罩消毒。雷蛇目前推出的這款口罩只是概念原型,沒有售價和發佈日期,也不清楚未來是否會量產上市。 從這款口罩的概念和設計來看,它對新冠疫情下人們的生活或許有很大的用途,但內建這麼多的電子裝置,很重要的一點是,佩戴時舒適度又是如何呢? 是雷蛇公司表示,該口罩在接觸臉部的地方配備有柔軟的硅膠,佩戴時能夠保障舒適度。 而且該款口罩在佩戴時,口罩本身並不會接觸口鼻部位,也不會貼在口鼻上面,扣住耳朵的束帶比一般口罩更寬,因此減少了對耳朵束緊壓力。 不過科技產品網站 Verge 表示,這款概念口罩內建的通風裝置的耐用性仍然需要做進一步測試,以確定過濾材料多久需要更換。 不管如何,這也是人類開始要與病毒共存的準備,說不定從此以後口罩就成了人類的時尚裝飾之一了呢?

愛的荷爾蒙對人類與動物的各種影響【JoJo TV瞄芝士】

圖片
  愛的荷爾蒙對人類與動物的各種影響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什麼是「愛的荷爾蒙」?它其實就是催產素,它有助於建立信任、維繫感情紐帶 催產素是一種哺乳動物神經垂體激素,戀人們渴望親密的關係,正是由於催產素在起作用。催產素有助於克服社交羞澀感,培養社交能力。人們認為,催產素使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催產素使母嬰之間的聯繫如此緊密,因此人們將催產素稱之為「擁抱荷爾蒙」和「愛的荷爾蒙」。 但人類發現,很多物種的雄性剛做了爸爸其催產素水平也會有變化,有些情況令人感到很不可思議。 1. 催產素促成跨物種的友誼 寵物犬當主人出現時,體內會分泌催產素,每當主人同其進行眼神交流,寵物犬所分泌的催產素會大幅增加。 寵物犬大腦的催產素的充分釋放,會促進其與主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寵物犬與主人對視的時間越久,體內催產素的水平則越高。 事實上,平均而言,寵物犬體內的催產素水平是貓的五倍。 2. 猴爸也會一同照護後代 狨猴和絹毛猴是中南美洲的猴子,屬於家族群居動物。當一位雌猴懷孕時,雄性伴侶會察其顏觀其色,增重隨之會增加。隨著老婆懷孕肚子變大,凖爸爸需要增加自己的體重,便於日後撫養孩子。 在這段時間,將為人父的雄猴會大量分泌催產素、雌激素和催乳素。這種激素的調節與變化使凖爸爸能更好地照顧子女。狨猴的前肢下方有一對乳頭,母猴懷孕期間,將做爸爸的公猴的乳頭也會增大。 似乎只要幾項激素水平的變化,便對我們如何理解男女分工產生很大影響。 3. 催產素對海島貓鼬的影響 海島貓鼬是教科書上列為典型的能合作互助的群居動物。最多可達 50 隻共同生活,互助挖洞,互相把風放哨。對於同類的幼崽,它們會代為照看,辛勤哺育,傳授本領。但是還可以使得海島貓鼬合作精神更上一層。如何辦到呢?很簡單。 在南非的庫魯曼河保護區,兩名劍橋大學的教授為了觀察催產素的作用,將海島貓鼬分為四組,進行實驗研究。 攝入「愛素」的這一組海島貓鼬,站崗打洞的時間增長,不再那麼好斗,陪伴幼崽的時間增長,分給幼崽的食物也增多。但個體卻付出了代價。服用催產素後,為自身覓食的時間減少,食量也隨之下降。 4. 少數甲蟲會照顧新生後代 埋葬蟲是一種罕有的會照顧其幼蟲的昆蟲。 在英國發現的這一物種,父母會一同照顧幼蟲。當母甲蟲懷孕時,會把卵產

「妃姬子」vs「裂口女」日本平成最強妖怪 日本都市傳說【JoJo TV瞄芝士】

圖片
 「妃姬子」vs「裂口女」日本平成最強妖怪 日本都市傳說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日本是世界上出名神鬼多的國家,被稱為800萬神國,自然他們的都市傳說也非常多。今天我們要講的都市傳說就叫做妃姬子「ひきこ」,這個妖怪也揭露了日本學校霸凌的問題。 那妃姬子到底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呢,相傳妃姬子出沒於下雨天,身上穿著破爛的白色衣服,手中會拖著一個像是洋娃娃的東西行走。 她的眼睛上吊著,嘴巴裂開到耳邊,仔細一看赫然發現,她拖著的並不是洋娃娃,而是小學生或是同齡的小孩。她會將看到自己的小孩以及霸凌他人的小孩抓起來並拖在地上行走,直到…… 片頭 妃姬子的本名是「森妃姫子」日語唸做「もりひきこ( MO RI HI KI KO )」,其中「妃姬子」在日語與「引き子(拖著孩子)」同音。 她原本是個高挑的美少女優等生,因為成績優秀、容貌秀麗,所以深受老師的疼愛,但同時也因此招來其他學生的嫉妒,漸漸地開始霸凌她,他們會拉她的腳在校園中拖行,使得她的全身佈滿傷痕。 後來她在家養傷,她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同情還遭受虐待,父母認為她惹事生非並把她軟禁在家中。即使傷養好了可以上學,但長期的軟禁加上校園霸凌的陰影也導致了她不願出門的心理障礙,而不出門的她被人稱為「ひきこもり( HI KI KO MO RI )」,直譯是閉門不出,也就是所謂的「繭居族」,正巧這個詞也是「森妃姬子」的姓名互換的讀音。 這導致妃姬子拒絕去上學,但是她得不到父母親的認同不,父母不相信她說的霸凌,反而認為她只是想逃避上學,因此毆打虐待妃姬子,面對雙管齊下的壓力,妃姬子的恨意日漸累積,最終在學校回家的路上自殺,稱為了妖怪。 因此也有許多人認為,妃姬子的都市傳說除了訴說日本的霸凌現象,同時也在探討「繭居族」的起因,畢竟妃姬子是遭受霸凌導致閉門不出,這也是日本社會常見的隱憂。 妃姬子攻擊的對象 妃姬子主要攻擊小學生或同齡孩子,尤其是霸凌他人的孩子,但如果是被霸凌的小孩她就不會攻擊,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她不會攻擊,那就是與曾經霸凌她的人同名同姓,但霸凌她的人究竟叫什麼名字,至今仍是個謎。 妃姬子的特徵主要是破爛的白衣,速度很快,臉上布滿傷痕,頭髮很長,身材高大,以及最讓人震懾的那張裂到耳邊的血盆大口。 說到血盆大口肯定有不少人想到另

男人「蛋蛋」也有味蕾?這是真的嗎?睪丸味覺大挑戰!【JoJo TV瞄芝士】

圖片
  男人「蛋蛋」也有味蕾?這是真的嗎?睪丸味覺大挑戰!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一位國外的網友在 4Chan 討論區發佈了一則貼文,內容描述自己讀了一篇 2013 年的 網路科學文章 ,得知男性的睪丸具有像舌頭上的味蕾一樣的味覺受器,於是他真的將自己的蛋蛋泡進糖水看看。驚人的是,蛋蛋好像真的會感受到甜味! 這股「蛋蛋有味蕾」的重大發現,開始在國外的迷因界開始逐漸擴大 …… 逐漸擴大的「蛋蛋味覺挑戰」 這般有趣的消息一出,推特和抖音上瞬間多了許多親自挑戰用蛋蛋來「嚐嚐」味道的人,有用醬油的,還有檸檬汁、糖水,甚至還有人使用烤肉醬! 有些人說他好像真的嘗到味道了,非常的驚訝與感到訝異,卻也有些人說根本嚐不到味道,認為這完全是一個錯誤消息。但無論如何,這項「蛋蛋味覺挑戰」在眾人的「親身驗證」之下越傳越兇,關鍵字搜尋量也逐漸飛升 …… 不過,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到底有沒有辦法藉由蛋蛋來嚐到味道呢?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就得要先了解味覺到底是如何傳導的! 味覺的傳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揭開真相之前,還是先回到舌頭上來了解一下,究竟我們的味蕾是如何讓我們嚐到味道的呢? 人類的舌頭上有非常多的味蕾,味蕾裡面有許多細胞,分別是:負責偵測味道的味覺細胞 (taste cell) 、負責支持味蕾架構的支持細胞   (supporting cell) ,還有未來會分化成長成上述這兩種細胞的基底細胞   (basal cell) 。這三種味蕾細胞大部分都長在味乳突   (taste papillae) 上,佈滿整個舌頭。 味覺細胞的尖端分布很多味覺毛,味覺毛上則分布很多通道蛋白,也就是所謂的「味覺受器」。 當特定的味覺受器和特定的分子或離子結合後,味覺細胞會產生一個電位,讓連接著味蕾的神經將此電位傳至大腦,進而產生不同味覺。 比如說: 和氫離子結合就會產生酸味、 和鈉離子結合就會產生鹹味, 而比較近期發現的鮮味,則是和穀氨酸結合產生的喔! 總而言之,只要大腦產生味覺,我們就會有「這杯飲料好甜」或是「這顆糖果好酸」諸如此類的反應。 不過這邊來小小跟大家釐清一個觀念!大家應該都有看過一張圖,上面畫著舌頭,而且不同區域能感受到不同味覺,對吧? 嘿嘿,告訴你,其實所有的味蕾都能感受到所

怎樣沐浴對皮膚更好?美國醫生告訴你怎麼洗喔【JoJo TV瞄芝士】

圖片
  怎樣沐浴對皮膚更好?美國醫生告訴你怎麼洗喔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如果有人被問到是否懂得如何沐浴洗澡時,估計多數都會笑出聲來。 淋浴是現代社會人們每日衛生的一個很簡單、理所當然的小事情、小細節 —— 誰都會:盆浴或淋浴,用肥皂或沐浴露,最後沖洗乾淨,浴巾擦乾,完成。 也許正因如此,當美國醫生詹姆斯 · 漢布林( James Hamblin )著書告訴人們自己已經 5 年洗澡不用肥皂或任何清潔用品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強烈的驚訝、震驚,甚至噁心。 很多人一上來可能會覺得漢布林醫生很不衛生,有點賴。 其實,在新冠疫情前漢布林也堅持用肥皂洗手。他還是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講師,以及美國《大西洋》雜誌的醫學作家和播客節目主持人。 那麼,作為一名醫生的他,這種「古怪」選擇背後又有哪些考量呢? 衛生專家不用肥皂的真實原因 據英國《衛報》報道說,作為醫療衛生專家的漢布林看起來非常年輕,也自然懂得衛生常識,而他拒絶用清潔用品有他的道理。 原來,漢布林的淋浴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他最初的目的是省時間,同時也省錢、省事。 後來,隨著他對人類微生物群系科學( microbiome science )越來越感興趣,決定親身嘗試一下不用清潔用品對人體微生物群系的影響,便從洗澡這樣一件小事做起。 原來,隨著人們對醫學認知不斷加深,對生存在人體皮膚上和腸道中數以萬億計微生物群落( microbiomes )重要性的了解與認知也與日俱增。 微生物群在人體免疫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使我們免受病原體的侵害。病原體通過產生抗微生物化學物質來與人體微生物群爭奪資源和空間。 微生物學家們正在試圖進一步解開這些微生物群種與人體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因此,人們意識到如果使用各種抗菌清潔品清除這些微生物以及它們賴以生存的人體皮膚的自然保護油其實未必是好事。 有科學證據顯示,包括普通沐浴用品在內的很多日用化學品會破壞保護人體健康的微生物群。也正因如此,目前很多地方的市場上已經可以看到一些對微生物群比較友善的沐浴用品。 從 1920 年代開始,日用化工行業就不斷大量推出人體清潔、除臭產品。商業廣告宣傳讓人們覺得不用除臭劑( deodorant )和清潔用品,就很不衛生,甚至會有體臭。 現在,人們使用

女人一生要食下4磅唇膏!? 9個讓你更懂女人的冷知識【JoJo TV瞄芝士】

圖片
 女人一生要食下4磅唇膏!? 9個讓你更懂女人的冷知識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男女 之間的差異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同,在很多方面也有這很多區別,那今天我們就看看男女之間的一些差異吧。 01 |女人可以看到更多顏色 布魯克林學院行為神經學家 Abramov 便曾對男女分辨顏色的差異進行過研究。實驗中,面對光譜顏色時,女人在色調、飽和度與光暗度上均表現較男人敏感,因此也平均能較男士分辨多 20% 的顏色。 早前有研究指女人較男性擁有更多顏色詞彙,後來行為神經學家 Abramov 的研究佐證,女人事實上也較男人能分辨更多顏色。 這就是為甚麼在面對一束花時,女人往往能夠說出這是象牙白、奶白抑或是雪白,而男人一般只是一句「白色」就算…… 02 |女人身體對酒精的抵抗力更低 2016 年美國德州大學曾為比較女人與男人對酒精抵抗力的差異進行研究,得出女性較男性低的研究結果,並於《科學人雜誌》刊登。研究成員 Steven Schenker 指出,酒精對女性更危險。 研究顯示,女人對酒精的抵抗力較低,更容易罹患肝炎,也更容易死於肝硬化。以及,女人也較男人容易因為精神功能的喪失遭受酒精造成的腦損傷。因此,有飲酒習慣的女性便要格外留心了,切記不要太貪杯喔 ~ 03 |女人平均一生食 4 磅唇膏 美國一項研究對 360 名 19 至 65 歲的女性進行了兩星期的唇膏使用測量,發現女性平均使用唇膏次數為 2.1 次,當中有 11% 的參與者每天內用脣膏 4 次或更多;每次的平均量為 5 毫克,而換算下來,一生的使用量便相當於約 4 磅,若按普通規格的唇膏計算,便大約是 300 支唇膏! 補妝次數愈多、嘴巴愈大、雙唇愈豐滿,甚至唇膏不顯色而多搽幾層,分分鐘在生活中舔掉或吃下的唇膏磅數或更多! 04 |比男人更討厭冒險 妳或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冒險,這其實是有科學原因的。在人體大腦中的前扣帶迴是負責做決定的,而腦神經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女性的前扣帶迴大多會比男性的大,這表示女性在做決定前總會比男性更思前想後。 另外,也有人認為這是生物演化的結果。因為在遠古時期,女性通常都是擔任社會中的照顧者角色,需要格外留心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與行為將對被照顧者如嬰兒帶來的影響;而男性往往都是擔任出外冒險

原版格林童話 色情 血腥 暴力的童話你看過嗎?【JoJo TV瞄芝士】

圖片
  原版格林童話 色情 血腥 暴力的童話你看過嗎?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說到《格林童話》,我想大家第一反應都會是美好的童話故事,結尾往往都是王子與公主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之類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真正的《格林童話》呢? 《格林童話》產生於19世紀初。格林兄弟對民間流傳的童話故事和古老傳說的搜集開始於1806年,共歷經數十年(1812年-1857年)。他們將當時民間的文學資料搜集起來,並合而為一。哥哥 雅各布·格林 是嚴謹的史家,負責故事的搜集;弟弟 威廉·格林 擅長寫作,負責對搜集來的故事進行相應的改寫。故事的搜集並非都通過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其中的大部分倒是經由受過良好教育的 中產階級 女性的講述。搜集研究民間文藝入手,並藉助於 民歌民謠 和童話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格林兄弟開始了對廣泛流傳於德意志民間、蘊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話和故事的搜集。 在格林兄弟推出《格林童話》初版時,收到很多讀者的憤怒聲討,因為最早期的《格林童話》其實是一本徹頭徹尾的情色暴力兼鬼怪類的小說集,專門給成人看的。 為了保證銷量,格林兄弟淡化及刪除部分內容,然而原版小說又是怎樣的呢? 1. 《白雪公主》王子原來有戀屍癖 白雪公主被身為巫女的繼母所殺害,這是一般人知道的故事。然而真正的殺人兇手並非繼母,而是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 但第二版開始,殺人者的身份才從生母變成繼母。而第一版的小說中,美麗的白雪公主死後,被有戀屍癖的王子看見, 王子就帶白雪公主回城堡玩賞,而這個王子天天都要在屍體旁邊進餐,否則會吃不下飯。 王子每次出遊時,也要侍從抬棺木跟着他走。有次僕人不小心摔到棺木,才令她哽在喉間的毒蘋果核咳了出來,白雪公主才甦醒過來。 最後則是格林兄弟著名的處罰場面,在白雪公主的婚禮時, 讓白雪公主穿上燒到燙紅的鐵鞋,讓她狂舞致死。這樣的情節經過多次更改,才變成今天的面貌。 2. 《小紅帽》是教少女不要輕易信男人小紅帽最初的版本,是有性刺激原素及告誡作用的故事。 小紅帽在森林看到野狼,野狼引誘小紅帽說出了她要去的地方後,就先行直奔老奶奶家,接着就把老奶奶吃掉。野狼不只裝扮成老奶奶,還讓小紅帽吃奶奶的肉。然後叫小紅帽脫掉身上的衣服,並在床上吃掉小紅帽。 其實原版小說有對社會的隱喻,野狼是世上那些狡詐

安慰食品 是人類進化的選擇?【JoJo TV瞄芝士】

圖片
  安慰食品 是人類進化的選擇?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你 最想吃的是什麼?為何我們開心還是不開心都會想吃東西? 食物不但給我們提供營養和能量,還能慰籍我們的大腦和情感。我們開心了可以大吃一頓,鬱悶憂傷了也希望能從食品中獲得一絲安慰。 什麼是安慰食品?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會有 comfort food 這一說 不同文化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中文中,可以把它解釋為安慰食品、「療傷系」食品等。 牛劍詞典則把安慰食品定義為那些能讓你感覺更好、富含糖的甜食;那些當你憂傷擔心時想吃的食物;那些你孩提時的食物以及與家相關的食物。 對每個人來說,他們所喜歡或渴望的安慰食品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喜歡吃蛋糕、雪糕等,對其他人來說,也可能是一碗拉麵、壽司或薯條等。 人們之所以渴望安慰食品,首先當然是因為好吃。然而,食品慰籍的不僅僅是胃,還有人的情緒和精神,這裏面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林福德( Jenny Linford )是美食作家,她小時候曾在新加坡生活過。她的安慰食品是一碗香噴噴的海南雞飯。 這碗雞飯可以讓她想起兒時的記憶,讓她想起了有著眾多美食的家庭聚會。 糖、脂肪、碳水化合物與人類進化 雖然人們喜愛的安慰食品千差萬別,但那些能帶給人們滿足和幸福感的食物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高糖、高脂肪以及富含碳水化合物。 這又是為什麼呢?盧卡斯 · 奧登霍夫( Lukas Van Oudenhove )是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精神病學家。他專門研究人腦與腸道之間的關係,他認為這跟人類的進化有關。 盧卡斯解釋說,過去人類食物不足,特別是那些富含脂肪和糖類的食物更是稀少。因此,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特別渴望能吃到這類食品,因為它能激活人腦的獎勵機制。 此外,盧卡斯領導的研究小組還發現,脂肪能減輕人們的悲傷情緒。這可能部分解釋了人們在情緒低落時更容易吃高脂肪食品的原因。 最近的科學研究還顯示,當人感到疲倦時更可能會受到高卡路里、高糖和高脂肪食品的誘惑。 盧卡斯解釋說,他們的試驗顯示,當通過試管把脂肪輸入實驗者的胃部和小腸後,直接刺激了這些部位的細胞。 這些細胞的主要功能是產生不同的荷爾蒙激素來調節我們是否感到饑餓還是飽了,對應和負責這一區域的則是下丘腦( the hypothalamus )部分。 食物為我們

麥田圈真相破解 是人為還是外星人所為?【JoJo TV瞄芝士】

圖片
  麥田圈真相破解 是人為還是外星人所為?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無論你是不是科幻迷,你都絕對聽過麥田圈的故事,也曾在圖片上見過那麼幾個神乎其神的麥田圈。 關於麥田圈,大部分網站和論壇都是這樣的講解的:這是在麥田或其它田地上,通過某種「未知力量」把農作物壓平而產生出來的幾何圖案。麥田圈中的作物「平順倒塌」方式以及植物莖節點的燒焦痕迹並不是人力壓平所能做到,至今仍然沒有科學原理可以解釋該現象 …… 種種又玄又神的描述都指向一個「言下之意」:麥田圈是超自然現象,很有可能是外星人存在的證明。 無可否認,這些美麗的麥田圈圖案,一眼看去還是挺令人震驚的,再加上媒體各種渲染,很多人就理所當然地相信這種神秘的說法了。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麥田圈是不是真的是外星人給人類留下的信息,還是人類自己的自娛自樂? 1 麥田圈歷史 截至目前為止, 世界上一共有 50 多個國家發現了各種各樣的麥田圈,但是,有約三分之一的麥田圈出現在英國。 按照現代所能搜集到的資料顯示,比較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個麥田圈出現在 1966 年的澳洲,當時一個農場主聲稱自己看見了不明飛行物( UFO ),並且麥田裡留下了一個粗糙的圓圈痕迹,這被認為是飛碟降落時的氣流造成的。 然而,這個說法在當時就已經被闢謠了,很多當地村民表示,這種「麥田圈」一點都不罕見,通常是對流天氣造成的旋風所致。至今,我們都還能找到相關報道的電子版。 儘管如此,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很多狂熱的 UFO 愛好者們還是將這個麥田圈和 UFO 聯繫了起來,也許就是由此開始,眾多愛好者們明裡暗裡掀起了「造圈」運動。 上世紀 70 年代,在英國一些農村地區,開始出現了一些形狀規整、造型簡單的麥田圈。 有趣的是,「外星人」們似乎對地球上的輿論情況非常了解,隨著麥田圈新聞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麥田圈的複雜程度也漸漸提高了起來。 90 年代最著名的麥田圈「朱利亞怪圈」,後被證明為人造 「麥田怪圈」這個詞第一次見諸報端,就是在英國的威爾特郡 (Wiltshire) ,自此以後,「外星人」就似乎在英國扎了根,各種麥田圈在英國各地層出不窮,爭奇鬥豔。 要是麥田圈從頭到尾都只是出現過,沒有任何人聲稱是自己造的話,那麼,麥田圈至今都可能只是一出都市傳說,然而,到了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