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國者」還是「集體自戀」?【JoJo TV瞄芝士】

是「愛國者」還是「集體自戀」?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你覺得你的國家怎麼樣?當他人批評你的祖國時,你會不會感到憤怒?假如你的國家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你覺得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嗎?你是否希望其他國家能夠更快的認可你所在國家的權威? 任何對這些問題回答「是」的人都在國籍方面存在「集體自戀」,至少這是社會心理學家的看法。這些問題來自一些研究所使用的九項集體自戀衡量尺度。 我們中的很多人熟知適用於個人的自戀這一心理建構。它是指外表自視甚高,但內心脆弱且需求強烈。但是集體自戀是另一回事。它是指人表現出的對自己的「內團體」(不論是犯罪團伙、宗教還是國家)的優越性的誇大看法,但是心底裏懷疑自己團體的聲望,因此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這種脆弱性和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不同,類似與自戀者和正常人之間的區別那樣。 心理學家通過一種隱性關聯測試(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的方法來研究集體自戀。測試形式有不同種類,但是通常都包含通過按鍵盤來判斷一些詞彙的類別。基本思路是當一個按鍵與我們大腦中的類別有關時,我們的反應會比較快。比如,如果你的自尊心很強,你就會用向左的方向鍵選擇積極正面和與你相關的詞語,並且按鍵速度會較快。 其他證據表明集體自戀的某些方面會通過某種方式補償人的缺失感。這就相當於自戀者抬高自己的重要性,以隱藏自己內心的焦慮。學者最近發現對自己生活缺乏掌控的人更容易表現出集體自戀。 研究者按照這一思路發現,只要他們引導被試者回想對生活缺乏掌控的事件,被試者的集體自戀得分就會提高。相反,當研究者鼓勵被試者回想對生活保持掌控的事件時,被試者的集體自戀程度就會降低。也就是說當人感到不安全時,就會開啟這種機制作為心理防禦,只是每個人的程度有所不同。 集體自戀不是一個新的概念, 20 世紀 30 年代,心理分析家埃裏希 · 弗羅姆( Erich Fromm )和社會學家狄奧多 · 阿多諾( Theodor Adorno )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 有趣的是,集體自戀者更容易相信陰謀論。比如波蘭集體自戀得分較高的人更容易相信 2010 年斯摩棱斯克( Smolensk )飛機失事事件...